2001/9/30

挑克隆

挑克隆?這三個字聽起來真是有一點莫名其妙。其實這是我們實驗室裡那群大陸人精妙的中文翻譯。挑(pick up)是動詞,克隆(clone)是名詞,挑克隆者,蓋 pick up clone 之謂也。

Clone這個字當名詞用,是表示一群相同的細胞或個體,像複製的動物之間彼此也可以說是clone。一個clone通常是由單一個體或細胞所增生複製而來。我們在實驗室裡作實驗時,為了控制實驗變因,減少因為個體差異與不同基因背景所造成的複雜與困擾,常常都要挑出一個單一個clone。至於要怎麼挑出來,在不同的生物或細胞就有不一樣的方法。

對於大腸菌或酵母菌等等可以長在固態培養基上的微生物,挑出單一的clone是最簡單不過了。只要我們養菌塗抹的時候濃度不要太高,塗抹時均勻把一隻一隻的細菌或酵母菌分得開開的,經過不斷分裂之後這些小生物就會在固態培養基上長出一個個小菌落,每個小菌落都是由一隻細菌或酵母菌繁殖出來的,當然就是一個 clone了。病毒跟噬菌體的情況也差不多。以噬菌體為例子,噬菌體是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一般噬菌體在大量複製後從細菌釋出,會把細菌殺死裂解掉。我們要噬菌體,就在培養基上養一層高密度的細菌當作溫床,噬菌體把宿主殺死了,這片細菌草地("lawn")就形成一個個溶菌斑(plague),每個斑也是由一隻噬菌體繁衍出來而形成的,同樣也是單一個clone。對於菌落或溶菌斑,我們用牙籤把菌落沾起,或是用吸管頭把溶菌斑挖起就解決了。

如果是體型比較大的生物個體,只要一隻一隻抓出來分別培養,重點是要怎麼把一隻一隻分開。大一點的動物如老鼠,抓一隻是一隻,抓好小心不要被咬了就是了。小一點的生物像果蠅,可以拿鑷子挑。不過果蠅會飛怎麼辦?這簡單,利用乙醚或二氧化碳去麻醉,古文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果蠅是六足的昆蟲,麻醉了不必弄死(也不能弄死,死了實驗就沒得做了)就已經僵直,乖乖地任你處置。至於更小一點的線蟲,就要開始培養細心耐心的功夫,用小蟲鏟慢慢沾,不過反正線蟲就在培養皿中蠕動來蠕動去,爬行速度緩慢,做實驗的功夫練熟,手腳俐落一點,也不算太麻煩。

各種方法難易雖不同,比起挑纖毛蟲的clone,還是小巫見大巫。纖毛蟲活在液體中,游動的速度又不慢,細菌酵母菌那招行不通,得要一隻一隻挑。但是纖毛蟲既不能用鑷子夾,也無法用蟲鏟沾,只好另想方法。雙手不夠用,嘴也得用上。要挑出單一的纖毛蟲,必須用毛細管當工具,先把玻璃毛細管拉成尖細的針頭,然後接上一條塑膠管,人呢就用嘴含住塑膠管的另一端。要挑蟲了,用嘴巴把纖毛蟲連同液體一隻一隻吸到毛細管中,再一隻一隻慢慢吐到另一個培養盤。這一吸一吐,力道要拿捏好,總不希望一邊做實驗一邊還把自己的實驗材料吃下肚子去吧。有時候特別要挑出正在行接合生殖的細胞對,或是要挑出混雜在正常細胞中的突變細胞,還得設法追著游動的細胞吸。除了會吸,要準確吐出來時也是技術。吐太快,一次好幾隻都一起出來,就不是單一細胞了;吐氣太小,纖毛蟲在毛細管中不出來,吐到後來自己沒氣了還得中途換氣呼吸。纖毛蟲太小,肉眼看不清楚,必須在顯微鏡下操作。頭挨著解剖顯微鏡,一手持著毛細針頭,一手調整培養皿的位置與調焦距,嘴裡還銜著一條長長塑膠管,不僅模樣不太雅觀,其實也挺累人的。顯微鏡看久了容易頭昏眼花,操作姿勢不良會腰酸背痛,再加上嘴裡含著一條管子,嘴巴酸口水流,剛開始不習慣總是挫折連連狼狽不堪。

不過,做實驗嘛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光動口動手,或許還有別人得動手動腳兼動腦。要是以為所謂的科學家做實驗時,都是像電視電影裡頭穿白衣拿著記事夾的帥哥美女那般光鮮優雅俐落的景況,看到我們挑細胞時這種全副武裝張牙舞爪的模樣,一定覺得形象幻滅吧。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