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碴與真假
兩週前我跟實驗室的同仁去加州開會。第三天晚上,身兼實驗室總管的資深博士後研究員Dennis很尷尬地說,怎麼辦,明天要跟N見面。我不知道到底兩人有什麼過節,為何他會這麼煩惱呢?
原來N之前在P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時候,N與P聯名寫了一篇論文投稿到某知名期刊,期刊編輯把稿件送來給我們老闆審查,老闆就請Dennis幫忙看看有無意見。Dennis做事一向重視細節,謹慎又挑剔,剛好對於其中某個實驗流程與試劑很熟悉。N在稿子裡說她萃取了某些蛋白複合體,利用蔗糖濃度梯度離心後把分子量大小不同的蛋白複合體分開,最後用兩種識別不同蛋白質的抗體來檢測。結果Dennis仔細看了看圖,卻發覺怎麼兩個不同抗體所染出來的色帶形狀強弱完全一模一樣,連跑膠體電泳時或多或少會跑歪的角度,轉漬不小心帶入的氣泡,以及背景淡淡髒污的型式都相同。他還利用Photoshop去把一個圖複製下來,然後疊到另一個圖上去比對,兩者完全吻合。
Dennis把他的發現告訴老闆。由於N當時的實驗室主持人P是我們老闆過去的學生,N也算是徒孫自己人,所以老闆並沒有直接向期刊編輯揭發,反而打電話去質問N與P到底是怎麼一回事。Dennis倒不認為N是利用軟體複製貼上去魚目混珠偽造數據,倒是懷疑她的操作有疏失。N堅稱自己是清白的,實驗結果是真實正確的,P也說相信N,更何況那個實驗結果只是個重複驗證前人研究的對照組,無關他們研究主題所提出的結論。Dennis跟老闆都不滿意,後來雖然沒跟編輯提及此事,不過影響所及,審查意見裡寫了不少負面評價,導致那篇文稿遭退稿,至今還未能發表。N後來找到教職離開了P,現在已經自己當家有自己的實驗室了,這次也要來開會。她說她帶了資料前來,要來證明自己沒造假也沒搞錯。或許N不敢得罪老闆師公,只好要求向Dennis當面解釋,希望能給她一個公道。
開會回來,幾天後看期刊《科學》(Science)的專欄時,得知了一個類似的案例消息,而當事人就是台灣的研究團隊。兩個月前,國立中興大學生化所張邦彥老師與他的學生在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腸菌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這不但是第一篇完全由台灣本地的研究團隊所獨自完成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這個最頂尖的期刊上,研究的結論甚至可望改寫教科書上對於如何使細菌基因開啟表現的敘述。不幸的是不久就有中國學生在大陸網站上質疑這篇文章研究的真假,因為論文的附圖二與附圖七,都有修改過的痕跡,有好幾個轉漬顯影的色帶看起來簡直是一模一樣,連氣泡污痕都相同。中興大學召集校內外人士開會調查,要求張邦彥老師向《細胞》主動提出撤回該論文,張老師同意了。他們也承認有疏失,表示原始資料已經不存在,但強調實驗結論是真的,可多次重現,也可以接受驗證。最後電子佈告欄上還有原作者自己坦承運用了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對圖片做了「過度的美化動作」,純屬他個人行為,與老師或其他同仁無關。
我不知道所謂「過度地美化」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忍不住要揣測他到底是用Photoshop做了那些動作。但不管是善意地潤飾,還是惡意地竄改,只要是改變了圖片所呈現的資訊內容,都是違反學術倫理,都是不可以的舉措。更何況竟沒有原始資料存檔留下來!
前幾年,基於影像處理軟體普遍用在處理生物醫學論文的文稿圖片之後,知名的《細胞生物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編輯們就為到底怎麼做才可以,定下了一定的準則。他們還自己跑膠片做範例來說明怎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其實,不必這麼費心,只要基於誠實與常識,也應該知道什麼是能做的,什麼不可以。目前中興大學的這則事件還未完全塵埃落定,我們旁人不宜亂下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已帶來遺憾與傷害,讓人警惕。
回到Dennis與N的故事。後來Dennis跟N的見面對談到底怎樣了,到底那個圖有沒有問題,我沒有再追問。但卻也不禁感嘆N的運氣好。如果當時Dennis沒有挑剔找出這個問題,而是在這篇N的論文發表刊出來之後才被人公開質疑有問題,恐怕N剛到手的教職就不保了。另一方面,若非N、P、Dennis及我們老闆彼此都認識,老闆一定會直接跟期刊編輯告知可疑之處,事情一講開,如果N與P的書面資料存檔有遺漏,欲辯無言,對N與P的傷害更大。在以歐美為主流的學術圈裡,相對上台灣的研究者就比較生疏與隔離,不像美國人同領域的人或多或少有師承關係或私誼,或許要更謹慎吧。尤其是有大突破大發現時,當老師身為指導教授的應該要盯得緊一點,不僅要細看學生整理好的數據,還要求查看原始資料。寧願事前做好控管,挑剔找碴,確定結果的真偽,也不要事後懊惱後悔。
原來N之前在P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時候,N與P聯名寫了一篇論文投稿到某知名期刊,期刊編輯把稿件送來給我們老闆審查,老闆就請Dennis幫忙看看有無意見。Dennis做事一向重視細節,謹慎又挑剔,剛好對於其中某個實驗流程與試劑很熟悉。N在稿子裡說她萃取了某些蛋白複合體,利用蔗糖濃度梯度離心後把分子量大小不同的蛋白複合體分開,最後用兩種識別不同蛋白質的抗體來檢測。結果Dennis仔細看了看圖,卻發覺怎麼兩個不同抗體所染出來的色帶形狀強弱完全一模一樣,連跑膠體電泳時或多或少會跑歪的角度,轉漬不小心帶入的氣泡,以及背景淡淡髒污的型式都相同。他還利用Photoshop去把一個圖複製下來,然後疊到另一個圖上去比對,兩者完全吻合。
Dennis把他的發現告訴老闆。由於N當時的實驗室主持人P是我們老闆過去的學生,N也算是徒孫自己人,所以老闆並沒有直接向期刊編輯揭發,反而打電話去質問N與P到底是怎麼一回事。Dennis倒不認為N是利用軟體複製貼上去魚目混珠偽造數據,倒是懷疑她的操作有疏失。N堅稱自己是清白的,實驗結果是真實正確的,P也說相信N,更何況那個實驗結果只是個重複驗證前人研究的對照組,無關他們研究主題所提出的結論。Dennis跟老闆都不滿意,後來雖然沒跟編輯提及此事,不過影響所及,審查意見裡寫了不少負面評價,導致那篇文稿遭退稿,至今還未能發表。N後來找到教職離開了P,現在已經自己當家有自己的實驗室了,這次也要來開會。她說她帶了資料前來,要來證明自己沒造假也沒搞錯。或許N不敢得罪老闆師公,只好要求向Dennis當面解釋,希望能給她一個公道。
開會回來,幾天後看期刊《科學》(Science)的專欄時,得知了一個類似的案例消息,而當事人就是台灣的研究團隊。兩個月前,國立中興大學生化所張邦彥老師與他的學生在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大腸菌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這不但是第一篇完全由台灣本地的研究團隊所獨自完成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這個最頂尖的期刊上,研究的結論甚至可望改寫教科書上對於如何使細菌基因開啟表現的敘述。不幸的是不久就有中國學生在大陸網站上質疑這篇文章研究的真假,因為論文的附圖二與附圖七,都有修改過的痕跡,有好幾個轉漬顯影的色帶看起來簡直是一模一樣,連氣泡污痕都相同。中興大學召集校內外人士開會調查,要求張邦彥老師向《細胞》主動提出撤回該論文,張老師同意了。他們也承認有疏失,表示原始資料已經不存在,但強調實驗結論是真的,可多次重現,也可以接受驗證。最後電子佈告欄上還有原作者自己坦承運用了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對圖片做了「過度的美化動作」,純屬他個人行為,與老師或其他同仁無關。
我不知道所謂「過度地美化」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忍不住要揣測他到底是用Photoshop做了那些動作。但不管是善意地潤飾,還是惡意地竄改,只要是改變了圖片所呈現的資訊內容,都是違反學術倫理,都是不可以的舉措。更何況竟沒有原始資料存檔留下來!
前幾年,基於影像處理軟體普遍用在處理生物醫學論文的文稿圖片之後,知名的《細胞生物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編輯們就為到底怎麼做才可以,定下了一定的準則。他們還自己跑膠片做範例來說明怎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其實,不必這麼費心,只要基於誠實與常識,也應該知道什麼是能做的,什麼不可以。目前中興大學的這則事件還未完全塵埃落定,我們旁人不宜亂下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已帶來遺憾與傷害,讓人警惕。
回到Dennis與N的故事。後來Dennis跟N的見面對談到底怎樣了,到底那個圖有沒有問題,我沒有再追問。但卻也不禁感嘆N的運氣好。如果當時Dennis沒有挑剔找出這個問題,而是在這篇N的論文發表刊出來之後才被人公開質疑有問題,恐怕N剛到手的教職就不保了。另一方面,若非N、P、Dennis及我們老闆彼此都認識,老闆一定會直接跟期刊編輯告知可疑之處,事情一講開,如果N與P的書面資料存檔有遺漏,欲辯無言,對N與P的傷害更大。在以歐美為主流的學術圈裡,相對上台灣的研究者就比較生疏與隔離,不像美國人同領域的人或多或少有師承關係或私誼,或許要更謹慎吧。尤其是有大突破大發現時,當老師身為指導教授的應該要盯得緊一點,不僅要細看學生整理好的數據,還要求查看原始資料。寧願事前做好控管,挑剔找碴,確定結果的真偽,也不要事後懊惱後悔。
標籤: 學術倫理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