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多麼真實的寫真?


來問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要拍一張人像攝影當作相親照刊登在交友網站上,但是不巧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比方說拍照的前幾天沒睡好,鼻頭突然長了一個大痘痘,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是應該(甲)改天等到精神好氣色佳一切狀態完美時再拍一張,還是(乙)設法修飾遮掩,把鼻頭上這個不能代表自己平時面貌的缺陷改掉?

《細胞生物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編輯就撰寫了一篇專文探討類似的問題。當然,這篇文章不是寫相親徵友的照片要怎麼拍才對,而是在討論科學論文中附圖照片修改的遵行要點。


一般人發覺相片照醜了,不能呈現平日真實的自己時,到底要重拍還是設法修改,或許取決於兩者哪一個比較簡便、所花的工夫比較少。如果為了把鼻頭的一顆面皰修掉,必須耗費鉅資聘請暗房高手專家,大概人們寧願重拍一張。但如果是把照片數位化,敲敲鍵盤動動滑鼠,輕輕鬆鬆花個幾分鐘就可以成功地美白除痘,哪有傻瓜會不這麼做呢?同樣地,如果費盡千辛萬苦收集材料做個實驗,但是跑膠體電泳的時候樣品順序跑反了,或是底片顯影曝光時不小心染上了污漬,要怎麼辦呢?是要再花錢花工夫重做一次,還是想辦法求助於影像軟體,看能不能彌補錯誤、修飾缺陷?在過去,重做實驗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但是現在大家幾乎都是用電腦處理實驗紀錄的照片,各樣功能強大的影像處理軟體變成實驗室裡不可少的必備工具,很多時候我們真是難以抵擋這種彈指之間就能解決的快捷便利誘惑。利用軟體把圖片的缺失加以校正不是不可以,問題是程度與界線在哪裡。換句話說,怎樣的操作叫做矯正失誤?怎樣的操作卻是做假失真?

發表科學論文必須要誠實嚴謹與正確,而當今分子生物與生化實驗的結果又常常只是膠體電泳或轉漬檢測的幾個顯影幾條色帶,多一條少一條,顏色相對上深一點淺一點就影響判讀結果,偏偏這些都可以用Photoshop輕易地修飾。細胞生物學期刊的編輯了解到問題的重要性,卻發覺各同儕期刊都尚未把規範明確講清楚,所以挺身而出訂定規則,並且自己做了很多範例實驗來講解。他們說:

──整個圖的全面調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可以只修改一小部分。比方說,照相時曝光不足或過度了,利用軟體用線性方式把整體的明暗對比調整得清楚一點是可行的,但是絕對不能因為自己覺得哪一個區域不對勁,就只選取那個區域而片面調整局部,這會被視為是造假。此外,如果用到非線性的處理方式,就應該要註明清楚。

──不可以移花接木,把跑這塊膠體使用的對照組剪貼到另一片膠體的圖中;不可以自行增添「應該存在」但是沒能看到的東西到圖片上。同樣地,也不可以瞞天過海,把自認多餘的「不應該存在」的訊息抹去。還有,調整背景的對比亮度時不應該使得背景完全消失看不見,因為許多資訊細節可能就此被濾除。

──如果要把好幾個小圖拼成一個大圖,不論是電泳膠體的圖片或轉漬檢測的色帶顯影,或是顯微鏡觀察的照片,小圖與小圖之間要留下白邊作區隔,讓人家可以知道這些原本不是在一起的。不可以讓人家以為所呈現的東西當初是在同一塊膠體上所跑出來的,或是當初是同一個顯微鏡視野下所看到的。

──如果顯微照片上想顯示的某個東西不清楚,不可以自行描繪,即使是確有其事。可以在旁加上箭頭或標記,或是利用人工著色的方式來突顯。讓讀者可以了解你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但能自行判斷到底真確與否。

這個原則是容易理解的。想一想,如果照人像時覺得因為衣服顏色太淺背景太亮而讓自己看起來皮膚顏色太深肉太黑,所以就在Photoshop中用套索工具只把臉圈選起來,然後調一調亮度來數位美白,這種黑珍珠變成白牡丹的修正不真有作弊之嫌嗎?同樣地,覺得自己的鼻子明明就很挺,雙眼皮本來應該很明顯,但是照片不好、角度不對、看不出來,所以自己加上一點陰影、描出雙眼皮,這樣對嗎?

這兩位編輯最後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準。他們說:在電腦處理時代來臨之前,如果得到的某種實驗圖片的品質是必須重做實驗來改進的,或許在今天也應該仍是重做一次,不該只想用影像軟體來加工修正。其實到底要怎麼做才對,人們不是不知道,只是心中把關的這把尺實在是難以拿捏。撇開有意存心造假捏造的惡劣行徑不說,這兩位編輯希望的就是做研究的人要能抵擋取巧走捷徑的誘惑,以免不自覺走偏了。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是要認清楚:到底哪樣的圖片結果顯示的是「真實」的情況,而哪樣又是自己所「認為」的「真實」的情況?如果得到的與認定的兩者不一致時,到底是一時的失誤迷途,只是操作不適當的閃失可以用方法補救,還是願意去試探可能其中另有蹊蹺,目標或許非自己所想而會通往別處?如果覺得只是一時失誤,去修改只是回復原本應然的面貌,這麼一來修改調整就不是竄改事實,不會受良心道德譴責,而且用電腦改一改省時省事,很難不會這麼做。偏偏這樣的主觀判斷,正是號稱客觀準確的科學中無法抽離的人性成分,再多的準則綱領也沒用。如果這麼說太籠統抽象了,下次去拍大頭照時,體會一下當自己拿到照片的那一瞬間,心中覺得到底照得好不好、美不美、像不像的那種心情,或許知道是怎樣的感受了──如果自認為長得像林志玲,照出來卻看來像許純美,要不要修改一下呢?


附註:
這篇《細胞生物學期刊》的文章是Rossner, M. and Yamada, K. M. (2004). What's in a picture? The temptation of image manipulation. J. Cell Biol. 116: 11-15.
圖片取自該文。

(原文完成於2004年8月30日)

標籤:

3 個意見:

Anonymous 匿名 提到...

我猜我可能不應該這樣說
不過那個做假真的做的蠻漂亮的
我連要把多餘的lane從照片上切掉
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P
大部分的時候都還是摸摸鼻子重做

P.S. 你寫的文章很好看, 加油喔

2007/6/21 清晨6:55  
Blogger 纖毛蟲 提到...

摸摸鼻子重做,哇,這麼嚴謹認真.(y)
謝謝你的鼓勵.你也加油囉.

2007/6/24 晚上7:49  
Blogger 纖毛蟲 提到...

本文部分內容經過改寫與擴充後,已經發表在《科學月刊》第566期第96-97頁「你知道怎麼處理圖片嗎?」,請見2017年二月號。

2022/8/17 下午3:19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